发表时间:2025-06-11 人气:68 次
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和传统中置柜在成本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采购成本
元件成本: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需要集成多种智能监测、控制、通信等模块,如高精度传感器、通信模块、高性能处理器等,这些元件的成本较高3。而传统中置柜不需要这些智能化模块,元件成本相对较低。
研发设计成本:智能中置柜为实现智能化功能,在研发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,包括智能化模块的集成设计等,这会增加研发成本,而传统中置柜在这方面的投入则相对较少3。
生产制造成本: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生产过程中,为解决电磁兼容性等问题,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屏蔽措施和优化的电路设计,增加了生产制造成本。此外,其对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要求也可能更高,进一步推高成本。传统中置柜的生产工艺和要求相对简单,制造成本较低3。
案例:以施耐德中置柜 MVnex550-12 为例,由于其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监测和保护系统,价格可能在几万到十几万元甚至更高。而一些国产普通品牌的小型化中置柜,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,价格可能在几万元左右5。
运维成本
故障定位与诊断成本: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可快速定位故障,平均故障定位时间能缩短 90% 以上,减少了人力排查成本。传统中置柜故障定位主要依靠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,故障定位时间长,人力成本高1。
备件成本:智能监测系统能精准掌握设备状态,可按需储备备件,且模块化设计使备件通用性和互换性增强,备件种类和数量可减少约 30%-50%。传统中置柜缺乏精准的设备状态监测,通常需要储备较多种类和数量的备件,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,备件成本较高1。
人力成本: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使维护人员可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,减少现场巡检工作量,降低了企业对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,进而降低培训成本和招聘成本。传统中置柜则需要定期进行现场巡检,需要较多的人力投入,人力成本较高1。
设备更新成本:智能监测功能可实时监测设备关键参数和运行状态,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预警,使设备得到及时维护,相比普通开关柜使用寿命延长 20%-30%,减少了设备更换频率,降低设备更新成本。传统中置柜由于无法实时监测设备状态,可能导致设备故障发现不及时,设备使用寿命相对较短,设备更新成本较高1。
总体而言,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采购成本通常比传统中置柜高 20%-50% 左右,甚至更多,具体取决于智能化配置的复杂程度。在运维成本方面,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显著降低成本,相比传统中置柜可降低 30%-50% 左右的运维成本。因此,从长期来看,智能监测功能的中置柜综合效益较高。但在实际选择时,还需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、预算和对设备性能的要求等来综合考虑。